
每天醒來都覺得累?小心是「氣虛」在作祟!
明明沒生病,卻整天提不起勁、精神差?你可能是氣虛體質!從營養學觀點出發,帶你深入了解氣虛成因與補養建議。
什麼是氣虛?營養學觀點這樣說
氣虛在中醫中指的是「元氣不足」,在現代營養學中,則與代謝效率下降與營養素失衡密切相關。當身體無法有效轉換能量、或營養素攝取不足,就容易出現氣虛相關症狀。

氣虛的5大成因
1. 睡眠品質差
即使睡眠時間充足,若是淺眠、夢多、翻來翻去,身體仍無法真正休息,導致白天精神不濟。這可能與B群、鎂、褪黑激素缺乏有關。
2. 長期壓力過大
壓力會讓身體長期處在高警覺狀態,造成腦部與身體持續耗能,加重疲勞感與氣虛症狀。
3. 飲食偏差與腸胃吸收差
常吃冰品、油炸、生冷或不規律飲食會造成脾胃虛弱,導致「吃了也吸收不好」,影響氣血生成。
4. 缺乏鐵與維生素B群
這些營養素關係到能量轉換與紅血球生成,缺乏時容易出現疲勞、頭暈、免疫差等症狀。
5. 久坐不動、代謝變差
缺乏運動會降低血液循環與氧氣供應,讓人更容易感覺疲憊。建議每天至少活動30分鐘。
氣虛常見營養素與補充來源
營養素 | 對身體影響 | 食物來源 |
---|---|---|
鐵 | 疲倦、頭暈、免疫力差 | 紅肉、紅豆、黑芝麻、紅莧菜 |
維生素B群 | 能量轉換不足、腦力疲憊 | 糙米、蛋、燕麥、堅果、深綠蔬菜 |
蛋白質 | 肌肉流失、免疫力差 | 魚、雞肉、豆製品、乳品 |
維生素C | 幫助鐵吸收、抗氧化 | 奇異果、彩椒、芭樂、柑橘類 |
鎂/鉀 | 睡眠不穩、煩躁 | 酪梨、香蕉、菠菜、堅果 |
葉酸 | 紅血球生成不足、注意力不集中 | 深綠蔬菜、蛋黃、紅莧菜、肝臟 |
脾胃虛弱怎麼吃?提升吸收力的飲食原則
- 以溫食為主,避免生冷、冰品
- 少量多餐,減輕腸胃負擔
- 攝取發酵食物與益生菌
中西合併補氣食材搭配建議

中醫食材 | 營養解釋 | 搭配建議 |
---|---|---|
黃耆 | 多醣體,調節免疫 | 可與紅棗、枸杞泡茶 |
紅棗 | 鐵、多酚類,補血助眠 | 搭配雞湯、銀耳燉煮 |
枸杞 | β-胡蘿蔔素、胺基酸 | 與山藥、菇類一同烹煮 |
山藥 | 黏蛋白、多醣,抗疲勞 | 與雞肉一起燉煮 |
Q&A 常見氣虛疑問
Q1. 體質敏感、怕上火,能補氣嗎?
可選擇設計溫和的營養補充配方(如紅棗、枸杞、鐵與B群複方),避免偏熱性補品。現代補氣產品講求日常調養,敏感體質也能安心補充。
Q2. 哪些人特別需要補氣?
- 30歲以上職場女性:壓力大、熬夜多、精神難集中
- 生理期虛弱者:經期疲憊、易冷
- 上班族與考生:用腦過度、久坐
- 素食者:易缺B12與鐵
- 銀髮族:消化力與恢復力下降
結語:補氣不是迷信,是營養警訊!
別再以為累是正常!從飲食與營養素著手,補對關鍵營養、提升吸收與代謝,讓你從內而外找回精神與氣色。
✅ 補鐵、葉酸、補B群、強化脾胃,每一餐都是找回元氣的起點。
